2022年全國地方選舉影響台灣未來發展走向,而遠在200公里之外的國境邊界 — — 過去鮮少進入大眾視野的馬祖列島,正要進入前所未有的「黨外時代」,開啟地方自治的陽光革命。
2019年開始深耕馬祖的李問,獲得民主進步黨徵召參選連江縣長,並首次在基層全面提名縣議員、鄉長、鄉民代表、村長參選人。其中詹庭語成功當選北竿鄉民代表,創下民進黨及馬祖地方政治史首例。此次李問集結馬祖在地青年與在野人士所掀起的「陽光新浪潮」,正撲向馬祖四鄉五島,力拚翻轉家鄉解嚴30年來缺乏政黨競爭,也從未政黨輪替的政治生態。
中國國民黨籍的連江縣長劉增應長達8年的兩任任期即將屆滿,同黨的副縣長王忠銘和地政局長曹爾元雙雙辭職,報准黨中央競逐縣長大位。雙方陣容擺開,旗鼓相當:王忠銘有立委陳雪生、縣長劉增應和議長張永江支持,更有4位現任鄉長全數掛名競選團隊要職;曹爾元則有前立委曹爾忠、前縣長楊綏生以及馬祖第三大姓曹氏家族力挺,影響力甚至擴及遠在桃園和新北的曹氏宗親。馬祖百里侯之爭本來一如往常,又是屬於藍營自家的黨內之爭,就連黨主席朱立倫來訪輔選,也是詭異的同時為兩方加油打氣。
李問宣布參戰縣長,形成精彩可期的「三跤拄」局面,而「母雞帶小雞」的團隊作戰策略,也頗有驗收3年在地耕耘成果的意味;形成日後穩固在馬祖的基本盤,長遠改變地方政治版圖。
馬祖的人口結構特殊,絕大多數居民任職於泛公務員體系,藍營即使分裂投票,基本盤仍佔盡先天優勢。觀察近年地方輿論脈動,李問的潛在票源大約有幾個方向:一是馬祖在地的青壯世代,二是前往台灣工作的馬祖鄉親,三是近幾年移民馬祖的外來人口,四是不願再投國民黨的賭爛票,五則是不滿縣府與議會運作效能的基層公務員;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不滿發展停滯的現狀,也不受馬祖傳統「五宗五同」人情包袱的拘束。
盤點歷年選舉,五宗五同、公教人員、旅台鄉親一直是勝選的決定性因素。五宗泛指(祖)父母、伯叔姑、舅姨、堂、表等家族直系或旁系宗親,而五同則是同廟、同宗、同村、同學、同事。小島特有的村落型社會,造就關係十分緊密的人際連結,馬祖人的政治立場向來較為傳統保守;每逢選舉,長輩親友的壓力之下,渴望改變現狀的在地人往往保持沉默,表態投票意向並非易事。
然而今年的氣氛不同以往,接連有在地人響應李問號召投身基層選舉,加上年輕世代逐漸成長、公民意識抬頭普及,五宗五同首度出現鬆動跡象;馬祖開始進入前所未有的「黨外時代」。
經歷一黨獨大長期執政,馬祖人長年忍受縣政府運作效能低落、議會監督嚴重缺乏問政專業;見證不少人事安排與政府標案私相授受家族親信;習慣同一批派系人馬在各個機關局處主管職位之間不斷輪調大風吹;聽聞有權有勢者以土地正義、還地於民為名變更國有地目圈地為王;不知中央部會全力補助的軟硬體建設被地方政府收割代言;無奈縣政府土地規劃獨厚公營酒廠,無視民間產業發展需求;心知獨佔壟斷市場的特定商家極力反對外來商家尋地投資進駐;不滿旅行社招攬團客排擠居民權益,往返台灣的飛機航班時常一位難求;厭惡部分導遊帶團水準,或是胡亂解說地方文史發展,或是趁機為地方政府歌功頌德,或是影響交通安全、環境整潔和社區安寧;抗議航商獨家經營島際交通,航線、船班與票價都不甚親民;慶幸期盼十多年的第二間航空公司進駐期程終於漸露曙光;笑看兩岸經常互相走私偷渡民生物資和生鮮海產(例如偶爾單日上千公斤的龍蝦被悄悄從台灣空運來馬祖,最後卻又不知去向);感嘆早年缺乏長遠規劃的填海造陸工程,以防波堤、消波塊和柏油路粗暴取代澳口、沙灘及生態棲地;無力房租與民生物價已經和台北市並駕齊驅;苦等許多廢棄已久的閒置空間始終擱置一旁等待整頓;議論活化軍事據點、BOT經營有成的知名海景民宿,卻因為另有得標廠商而未獲續約;清楚民意代表關說施壓,濫用每趟近百萬元的離島空中轉診緊急後送醫療直升機;明瞭惡劣的內部文化與管理制度,是縣立醫院和各島衛生所基層醫療人力始終短缺的主因;傳聞有力人士伸手介入社會福利津貼補助,巧立名目各種專案處理的現金發放以鞏固自家選舉票源;透露一張選票價值從1至3萬元不等,到近年直逼6萬元;疑惑國立高中校風封閉、學權低落,校長卻仍受離島條款保護允許延任第三屆,安穩掌權邁向12年;更是對許多政府公務員長期勞逸不均、違法兼職副業、打卡上班後就不見人影、白天大方偷懶摸魚,晚上再拚命賺加班費等等離譜陋習早已見怪不怪。
族繁不及備載的「地方規矩」只是冰山一角,鄉親們向來稱之為鄉里的「人情世故」。從台灣移居來的人訝異這裡的社會運作竟然還停留在前現代的解嚴初期,各方公然分贓,幾無法治觀念可言。而深諳箇中道理的在地人則相當清楚,檯面下官、商、民彼此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構成互利共生的政治生態系,才是馬祖發展長期受限的根源所在。
「有些政客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馬祖變好,他們只想要維持現狀,維持我們離島好像一直很窮很可憐的現狀。然後自己就可以出來當那種看起來苦民所苦的官員民代。說要幫鄉親跟中央討補助、要預算,結果呢,其實都是在經營自己的政治事業,鞏固自己的人脈,壟斷我們馬祖的發展。」計程車司機如此說道。
「有些在地人多少都有一種排外心態,覺得只有馬祖人才真正瞭解這裡的需求是什麼。問題是你要待多久才算是馬祖人?返鄉青年算不算馬祖人?搬過來住了七、八年的新住民算不算馬祖人?到最後你會發現,最喜歡區分誰是不是馬祖人的人,都是這個環境的既得利益者。」
南竿北竿 杯杯乾
東引西引 天天飲
莒光莒光 一舉就光
喝高粱 升官好商量 — — (馬祖順口溜)
公部門裡的裙帶關係與互利共生
來自台灣的基層公務員阿洛(化名)說,這裡的生態就是缺乏紀律與制度,但是大家都很遵守「潛規則」 — — 上面的人用人唯親,下面的人攀親帶故,沒有背景的人則認命加班,這就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連江縣公務員除了薪水本俸,年資累積加成上限達到30%,也享有近萬元的離島地域加給,銘傳大學甚至在馬祖設有公共行政碩士在職專班,供公務人員就近進修以加碼更好待遇。如此本意,無非是為了留住在地人才,平衡區域發展落差,然而鞭長莫及的「離島待遇」,卻成為部分特權階級彼此餵養、維繫裙帶利益的保護傘。
阿洛說,有些人因為家族或姻親,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主管。他們不需要具備專業,工作也永遠不會勞累,職位更是難以撼動;他們生活安逸、薪酬優渥,「反正被壓榨的是底層約聘僱用人員,每次中央的長官來這裡查帳,就推給基層去應付,自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有背景的人可以直接空降擔任主管,掌握績效考核和人事差勤,有如掌握生殺大權,「後台夠硬的人,多的是時間搞辦公室鬥爭,所以憑實力通過國家考試進來的人在底下做事很累,至於沒什麼心機的基層,更是只想要遠離紛爭、單純度日。」阿洛感嘆,公部門的風氣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你看馬祖這裡天高皇帝遠,如果哪個更上面的長官過來坐鎮,真的去查那些業務和人事,到時他就知道,縣府一直以來都是貪得無厭的在慷中央之慨,真的。」
同為來自台灣的基層公務員,小孟(化名)來到馬祖已經邁向第二年,她感慨馬祖的基層公務員流動率高,始終留不住人才,完全是惡劣的職場生態和家族背景掛帥使然。
人力員額長期不足,工作分配嚴重不均,職員之間還有相當明顯的專業落差,甚至連工作績效也一直缺乏明確的考核和汰除制度。小孟說:「講白一點就是人治管理和酬庸文化,讓台灣來的跟那種老實認真的人,一直都是累得要死的狀態,所以時間一到台灣人當然都想馬上離開這裡。」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別待遇,小至工作份量,大至升遷機會;即使本地公務員總是極力否認,笑稱一切都只是「文化差異」的溝通誤會,然而當事人點滴在心,旁觀者也都看得很清。
聽聞今年有基層公務員加班過勞而體力不支暈倒,小孟雙手一攤:「荒謬的是馬祖的離島光環很無敵,就算考核指標成績沒有達標,中央的補助款還是不敢怠慢少給。」
曾在縣府機關服家庭因素替代役的韋恩說,身為在地人,自己已經看過太多不合理、不合規定、甚至不合法的事情。他笑說:「其實馬祖就跟苗栗、花蓮一樣,早就已經自己獨立一個國家了,而且你們台灣每年還會向我們朝貢。」
「而且馬祖窮的是縣庫,也不是窮百姓,我們可能缺民生物資和基礎建設,但是絕對不缺錢。很多老人在對岸福州房子都是一排一排的買,在台灣六都也是一棟一棟在買,真的很恐怖。如果你去查人均所得還是財產申報什麼的,馬祖人根本都比其他離島還要有錢。」
階級複製的惡性循環,讓沒有家族背景撐腰的返鄉青年以及想要落地生根的台灣移民生活起來格外艱辛;今年地方選舉,有人樂觀期待新人參選,有人早已痲痹不抱希望。閒談之間,在地商家低調透露,以往除了廢票之外別無選擇,這次李問是「值得考慮」的選項;如果能夠引進清新的政治活水,重新洗牌久未變動的地方政局,就可以為家鄉帶來新氣象。店裡的老顧客則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表示,這裡是馬祖,民進黨就算用「買」的,也很難選贏地方家族與五宗五同的影響力。
二度挑戰失利 李問持續深耕地方
回顧馬祖歷年縣長與立委選戰,多半是藍營自家內戰,即使偶有在野人士挑戰,泛藍參選人的得票幾乎都能單獨過半;就連民意機關的縣議會和鄉代會,也都是國民黨長年穩定獨大。
2020年首度參選立委的李問拿下11.77%選票,蔡英文、賴清德正副總統搭擋更意外拿到將近20%選票。接著2021年四大公投,外島效應與傳統政治結構雙重夾擊之下,四案不同意票仍能開出約13%,對比前一年的立委得票略有成長。來到今年地方選戰,民進黨已經累積相當基礎,足以左右縣長選情,有望首度攻下縣議員、鄉長、鄉民代表與村長席次。
來自台灣是第一層隔閡,而民進黨身份又是第二層天險;彼時初來乍到參選立法委員,想要取得馬祖鄉親的認同確實困難重重。當年立委政見發表會,各方參選人在世代接班議題頻頻交鋒。65歲的前立委曹爾忠直言馬祖不能都是老人政治,聲稱自己為年輕人而戰,而67歲的現任立委陳雪生則說自己希望交棒給年輕人,但是仍批評李問是「來搗蛋的」。身為現場5位唯一一位不足60歲的立委參選人,決意落腳打拚的李問,是個誤闖地方派系恩怨情仇的外地青年。
競選立委失利後,李問繼續紮根馬祖,找回失聯黨員,也招募新黨員,終於連署達標成立地方黨部,並與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洪申翰設置聯合辦公室。因此,除了勝選的國民黨立委陳雪生,馬祖仍然有民進黨立委繼續服務地方。
不僅繼續深入各鄉各島治理的肌理脈絡,不具公職身份的「連江縣民」李問也重視馬祖列島的對外宣傳。例如利用淨灘拾獲的海玻璃,與在地設計師合作推出限量紀念的東湧高粱酒,取名「向海致敬」;烏俄戰爭之際多次接受國際媒體訪問,介紹馬祖地緣位處民主陣營最前線的重要意義;海纜斷裂導致馬祖斷網斷訊將近一週的事件,也積極向中央呼籲海洋環境保育及中國船隻頻頻違法越界的問題,並成功推動行政院修法加重違法越界抽砂的刑度。
近期李問和大型出版社合作,為馬祖經典故事繪本《北海大英雄》翻譯雙語有聲書;並促成在地的馬祖文化傳播交流協會與台灣的青平台基金會合作,在四鄉五島舉辦一系列文化沙龍講座;在台灣安排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放映活動,讓更多大眾認識馬祖珍禽「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正面臨的生態環境變遷。此次馬祖黨部首次全面參選,引薦馬祖獨立樂團「小老鷹樂團」,拍賣多幅馬祖在地藝術家畫作,也推出「民主前線」概念高梁酒。為實踐《國家語言發展法》精神,李問更爭取到國慶典禮首次的馬祖閩東語即時口譯轉播。
此次縣長之戰結果出爐,王忠銘以4337票(51%)擊敗曹爾元3582票(42%),而李問則拿到586票(6.8%),比起初次參戰立委的706票,票數不增反減。
王、曹陣營從宣布參選以來一路激戰,勝負難分難解。選前一週,網路論壇和地方群組出現反串離間和棄保輿論,引起中間游離選民的危機意識,投票前夕各自歸隊,加上返鄉投票率低,李問得票因此遭受壓縮。
觀察村里輿論,多數居民認為王忠銘過去是縣長劉增應的副手,順勢接棒縣長,政策方針能立即延續不需再磨合。也有居民斷言今後會是「劉規王隨」,不期待馬祖會有任何大破大立的改革。
一位票投王忠銘的主管級資深公務員說,李問有著充沛熱忱和行動力,雖然好感度高,但是年紀尚輕,在地方待得還不夠久,並沒有真正打入軍公教基層。她說李問當縣長就如同「小孩開大車」,難以統御各個局處山頭。
有些居民認為李問應該從議員做起,這位資深公務員則鼓勵李問2024年再戰立委,再次對決陳雪生。她說,陳雪生從縣長到立委已經掌權20年,屆時72歲也是世代交替的時機了;若李問成為連江縣立委,中央政府和地方立委同屬一政黨,爭取資源經費的溝通將更為無礙。
長年缺乏政黨競爭 議會問政疲弱已久
身處兩岸對峙最前線,馬祖列島過去長期實施軍民一體的「戰地政務時期」。軍先於黨,黨先於政,嚴格管制言論思想、生活作息、燈火通訊與民生物資,直到1992年才終於解除。解嚴至今正好30週年,地方政府與民意機關始終缺乏政黨競爭,也仍未政黨輪替。今年地方選舉,已有1位鄉長與13位村長因為沒有競選對手,登記參選即等同提前當選。
結束軍派首長、回歸地方自治以來,檢調單位多次查獲鄉民代表、議員、甚至議長賄選醜聞;居民透露行情價是一張選票1到3萬元不等,今年戰況特別膠著,甚至傳出6萬元的誘人價碼,主要鎖定移居馬祖的新住民戶口。果不其然,檢調人員佈線半年,投票日前夕查獲北竿議員及鄉代家屬涉嫌買票行賄遭搜索聲押。
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鄉野傳聞每逢選舉都會甚囂塵土,例如候選人私下拜會政府機關,時常「不慎」將競選文宣遺留在辦公室的每一張辦公桌上;或是公務員鼓勵轄下管理的替代役將戶籍遷來馬祖,除了享有離島居民交通優待,更「暗示」擁有投票權之類的奇聞軼事。
2020年觀光勝地大坵島傳出梅花鹿慘案。縣政府執行梅花鹿減口計畫,預計撲殺30隻梅花鹿以維持生態平衡,卻大量屠殺83隻之多,引起外界高度反彈。因此還連帶查出產業發展處長等多達22人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政府採購法》、《商業會計法》、《動物保護法》及詐欺等罪嫌遭到地檢署起訴。縣政府承諾,將針對梅花鹿慘案提出調查報告,時至今日已過兩年有餘,仍然沒有任何下文,而議會也沒有繼續追究慘案始末。大坵島是無人島,過去就曾是兩岸偷渡物資的中繼轉運站,地方人士質疑,梅花鹿過度減口,很可能是為了私藏鹿皮、鹿肉,銷往中國和台灣。
連江縣議會長期一黨獨大,缺乏黨團競爭,過去議會9席議員裡有8席國民黨,以及1席新黨背景的無黨籍。和其他縣市相比,連江縣議員的當選門檻極低,加上票源結構牢固,長期缺乏競爭壓力,使得議員專業度不足、問政品質普遍不佳、議事內容也並不透明。居民抱怨有的議員對縣政缺乏基礎認識,只會模仿其他離島縣市議員的質詢提問;有的議員沒有專業政治幕僚,帳面上疑似讓家人掛名助理職位。種種因素使然,連江縣議會質詢長年充斥著無關痛癢的閒話家常,流於徒具形式的敷衍過場。
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公督盟)每兩年評比全台22縣市議會議事透明程度,連江縣2016年排行全國倒數第四名,僅優於花蓮、苗栗與屏東;2018年和2020年也都被評為「待加強」。
由於缺乏駐地記者,主流媒體偶一為之的登島採訪,報導多半基於台灣本位視角,往往聚焦在馬祖的戰略地緣或居民的國族認同,鮮少真正觸及地方治理層面的民生議題。
在地的《馬祖日報》是縣政府底下的營業機構,雖然是新聞媒體,但是受制於濃厚的官方色彩,行事作風保守,報導題材也有限。馬祖居民高度仰賴的入口網站「馬祖資訊網」提供地方新聞、即時氣象、航班公告和生活資訊。然而,網站的民意論壇幾乎已是家族派系支持者之間匿名筆戰、放話交火之處,風氣參差不齊;居民仍會日常瀏覽,但大多趨於沉默,難起公共討論和公民監督的作用。
各鄉各村的社區發展協會同樣受縣政府管轄,無力自籌財源,經費仰賴政府補助,是計畫與標案下游的執行單位,社區自治的發揮空間同樣有限。另一方面,馬祖的人口數尚不足以成立一座在地大學,難以培育在地人才;缺少學院系所生產知識論述、發展產學合作,也沒有異議性社團關注公共議題、監督地方發展。
在文化部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計畫補助之下,民間團體、社區發展協會、商家和宮廟扮演地方知識生產基地的角色;協助縣政府文化處舉辦傳統慶典、母語復振、地方走讀、社區營造、沙龍講座、藝文市集、劇場策展、淨灘拾廢、青年培力。居民積極復興馬祖文化,近年已漸漸發展出「馬祖學」雛形,是政府與鄉親充分互信合作的雙贏案例。然而在文化發展之外,民間人士要在其他領域的政策議題實際參與發聲,仍是困難重重。
例如連江縣是全台生育率最高,平均壽命也最高的縣市,加上近年新住民移入,人口成長,整個四鄉五島目前卻只有不到4位社工師。社工師的工作專業和勞動環境長期不受縣政府重視,理應長期追蹤、質化深入的社福工作,卻被繁雜厚重的行政作業和數據至上的KPI考核指標追著跑,他們甚至必須身兼其他工作業務,難以專注個案的關懷輔導。和金門、澎湖相比,馬祖連最基礎的弱勢族群照護以及社會安全網的佈建運作都問題重重。
連江縣是全台22個縣市唯一設有「衛生福利局」的縣市。社會福利與衛生醫療屬於不同專業,且社會福利的業務範圍相當廣泛,在馬祖,卻只是衛生單位底下一個科室層級的單位而已。社會行政和衛生行政本應分家,地方政府並沒有因應地區發展調整組織架構。從編制規模、業務範圍、工作份量、人力需求以及預算運用來看,衛生福利局轄下的社會福利科,確實有結合長照工作,獨立升格為社會福利局處的必要。
馬祖現今只有形式上的代議民主,議會功能疲軟低落,媒體問責力道不足,民間組織自行串連的影響力也有限,難以形成足夠的社會輿論與民意壓力,實質監督地方政府。加上政治環境保守封閉,社會還未完全脫除過去戒嚴軍管的遺緒,馬祖雖然有家族與派系的內部競爭,但是政治版圖已久未變動,仍然缺少其他政黨的挑戰競爭與監督制衡。
因此,地方在野的民進黨連江縣黨部成為居民另一個寄託對象。李問團隊與洪申翰立委辦公室擔任馬祖和中央溝通協調的橋樑(除了一位近年從國民黨跳槽的東引鄉村長以外,沒有其他地方公職),仍然處理不少民眾陳情及服務案件。而馬祖人也開始意識到,地方政府與議會,已經難以回應地方豐沛的民意需求及社會動能。如果政治問題必須透過政治參與來解決,那麼走進體制內直接參政,將是最強而有力的直球對決。
「有想法的年輕人當然想要改變,也會想要出來選,有人冒出頭了,才會讓長輩們知道應該要改變了。」過去在台灣從事地方創生,近年返回家鄉發展,王錦儀現在是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
「可是到時候他們的對手,可能是你的叔叔、你的伯伯,或者是哪個從小看著你上學、看著你長大的長輩。所以當有馬祖青年想出來選舉,遇上那些人情包袱,是會被勸退的。」王錦儀說。
李問號召在地人參政 年輕爸爸們響應入陣
做為第二個紮根經營的馬祖政黨,比起擺出傳統的民進黨招牌,爭取在地人的認同參與更為重要。為了網羅熟悉地方脈動的選舉專才助拳、鼓勵具有政策願景的治理人才出馬參政,「陽光馬祖,透明政府」是李問為馬祖人再度凝聚認同所打造的新品牌。
3年前,30歲的李問參選立委,隨行的BBC記者訪問在地居民劉先生,他說:「年輕人來地方參選,對地方的刺激是好事,因為他會帶來一些不同的觀念,還有不同的選舉方式,讓長輩那一代重新思考選舉是怎麼一回事。」
3年後,這位居民劉先生已經加入民進黨,扛住地方村里的人情壓力,決心披掛綠色戰袍參選縣議員。他是今年同樣30歲的劉浩晨,長相酷似日本知名演員松田龍平,是在地知名旅館老闆,也是馬祖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返鄉接手家業8年,馬祖的民宿同業從100家成長到如今將近300家,劉浩晨創立「島引馬祖 We see Matsu」資訊平台和地方討論群組,整合在地旅遊、交通與文化活動等生活資訊;並串連在地商家組成「馬祖大店長聯盟」共學組織,讓商家們互相交流經驗,累積經營管理實力;最近更成功爭取馬祖成為2023年「亞太民宿高峰論壇」主辦地。
劉浩晨認為,不同世代的人想法不同,關注的事情也不同,如果政府團隊的年齡層過於單一,很容易會出現問題:「政府不能只是同一批人馬『玩大風吹』、大家輪流換位子坐而已,必須要有不同年齡層的人一起做事,一起參與決策。」
宣佈參選議員後,劉浩晨成為該選區8搶5競爭裡唯一的政治新人,甚至還是唯二登記報名政見發表會的議員候選人。連江縣總人口約1.3萬人,是全國最「迷你」的縣級行政區。以他所在的南竿鄉選區為例,只要能獲得超過600票,民進黨將誕生創黨36年第一位連江縣議員。
與劉浩晨懷抱相同理想的,還有參選鄉民代表的詹庭語和李哲宇。3人背景相仿,都是年紀三十多歲的年輕爸爸,過去也不曾接觸政治;決定加入政黨投身選舉,是被李問多次拜訪請託的熱忱所打動,也是為了一個單純理念:「想為孩子打造更好的家園!」
詹庭語年輕時做過不少工作,時薪66元的便利商店、西餐廳、飲料店、直銷、貿易業務;後來一路跟著爸爸學習水電工程。他說,水電工程屬於勞工最底層,「我看過不少中小企業老闆,也看過不少成功人士,但是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都是那些辛苦的勞工,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辛苦過來的。」
「以前整個北竿大概少數我爸是綠色的,當年那個投票所唯一投給陳水扁的就是我爸,後來甚至公務部門的調查單位還找上門,問我爸:『這張票是不是你投的?』這段際遇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詹庭語說,一開始李問來北竿請託三、四次他都拒絕,每次看到默默離開的背影又覺得有點可憐:「我是水電工程出身,我很清楚每個行業都有辛苦的一面,看到李問在馬祖打拚的精神,招募到100個黨員成立地方黨部,從一顆淡菜,到一群黃魚;我好像看到一點曙光,一個馬祖可以改變的契機,好像是時候、好像有機會可以改變了」。
李哲宇是來自彰化的馬祖女婿,決定參選之前長期在公部門服務。待在公務體系習慣了,喜歡做幕僚工作,現在則是馬祖文化傳播交流協會理事長,推動在地文化對外交流。
「當初我和李問只是點頭之交,有一天美國朋友來玩,我英文不太行,就想到可以找英文流利的李問一起來介紹馬祖。」李哲宇說。
「美國朋友打電話來說他在一個屋頂上面,這裡還有兩棵樹。馬祖到處都是樹,我根本不知道那是哪裡,結果李問看到對方傳來的照片,馬上認出那是在官帽山。我心裡就想說,我在公部門負責的業務就是道路工程,這個人居然還比我還熟?」
李哲宇聊到,自己過去在公務體系多年,其實看到很多問題,尤其自己也是有小孩的爸爸,一直覺得馬祖對親子不夠友善,能帶孩子去的地方真的不多;因此希望從公務經驗和工程品質方面著手,真正為鄉親和家長們解決問題。
地方創生重塑島嶼文化新風貌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九月訪問馬祖,主委龔明鑫應李問邀請,與創業青年們座談交流地方創生與產業發展。
「懿家小酒館」主理人姚懿的長輩在上個世紀移民過來,成為馬祖第一個姚姓住戶。小酒館的前身是經營了十幾年的飲料店,以前學生和阿兵哥上門光顧都叫她姊姊,而姊姊的馬祖話就叫做「i-tsiā」,音近「懿家」。
姚懿發現,馬祖的喝酒文化是豪邁的乾杯文化;她到英國旅行時,從倫敦酒館得到靈感,心想馬祖也應該要有一個晚上可以悠閒喝酒聊天的地方。後來駐軍大量裁撤,觀光客變多了,乾脆轉型成餐酒館,成為夜晚休閒聚會的交流空間;取名「懿家小酒館」,也有繼承、延續過去在地記憶的意味。如今小酒館已經是年輕人喜歡聚會的地方,甚至有老客人留下來成為小幫手。
姚懿提到,目前經營面臨的最大困擾是人力不足與土地問題。由於缺乏住宅用地,使得難以請到員工,此外,馬祖沒有工業用地,酒類無法自行釀造,她研發的啤酒必須在台灣釀造,再運回馬祖販售。姚懿呼籲地方政府,應該釋放部分工業用地,讓民間業者可以自行釀酒。她也許願,希望馬祖的青年創業者可以有一個互相交流的共同工作空間。
「西尾半島物產店」位在盛產淡菜的西尾村芙蓉澳,地點偏僻、人煙罕至,一開始的客人都是來看藍眼淚生態館才碰巧經過。其實,這裡是民國初年馬祖南竿海上梟雄林義和的根據地,空間閒置已久,幾年前鍾京燁與友人承租進駐,改造活化而成今日樣貌。
「物產」並不是指馬祖的伴手禮,而是指選物,這裡既賣台灣小農和友善土地的物品,也鎖定馬祖在地品牌的物品、食物和釀酒。店長鍾京燁說,紅糟炒飯和老酒麵線在馬祖早已隨處可見,於是就決定賣咖哩飯,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有個飽餐一頓的新選擇,沒想到卻意外成為特色招牌。
另一道料理「柒號一夜漬」作工相當複雜,是為了紀念物產店的鄰居養殖業者池浩。經營之初,池浩建議他們可以把芙蓉澳特產的淡菜做成食材料理,不料有一天卻在海邊意外逝世。「你每天看的海,卻奪走你最愛的人」鍾京燁說,這道料理取名「柒號一夜漬」,就是為了紀念池浩。
取材在地物產,揉合異國風味,因應季節時令推出限定料理。鍾京燁說,西尾半島物產店是外來者慢慢變成馬祖人的過程,經過和在地鄰居長期相處,以及更多夥伴的加入,努力深耕,慢慢長成現在的樣子。就是因為不是馬祖人,才會對馬祖的所有事物保持好奇,這也持續澆灌滋養著物產店的經營理念。
講座主持人李問分析,馬祖確實有設置青年創業基地的需求和潛力。連江縣政府的補助往往只針對產品,沒有針對租用空間;然而,青年創業最需要的其實正是空間,無論是營業空間或是辦公空間,甚至是住宿空間都是首要之務。設立青年創業基地,價值不只在於硬體設施的使用空間或是增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共享工作空間將牽起在地青年業者之間的交流合作。
國發會管理離島建設基金,定期撥款挹注馬祖各鄉各島的軟硬體公共建設,同時也鼓勵居民發展地方創生,在全台各地輔導成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如今馬祖已經有南竿和東引兩站。主委龔明鑫強調,中央的資源投入不會只是一年、兩年,而是會持續瞭解離島長期性的需求所在:「地方創生並不是追求觀光數據的KPI,而是要運用地方文化的DNA,長遠發展,真正讓地方共好。」
然而青年業者們其實瞭然於胸,儘管中央部會用心支持且著力甚深,關鍵仍在地方政府如何運用這些補助經費,打造友善的產業環境。
地方建設經費九成依靠中央補助
馬祖距離台灣大約200公里,距離看似遙遠,其實從台北搭飛機只要50分鐘,從基隆坐船則有3小時的快輪和9小時的夜航。阻撓交通的向來是霧季的封鎖、東北季風的風浪、昂貴的機票,以及旅遊旺季難搶的機位。
在地居民的理想與中央政府的意志相互拉扯牽絆。2012年離島博弈公投居民以57%過關,但是台灣社會的反賭聲浪以及後續缺乏相關立法,最後只能不了了之。而等待20年的馬祖南北竿大橋,也因為水深深達60公尺、工程難度極高,建造經費從127億元一路暴增追加到288億元,如今不得不暫時擱置。
第二家航空進駐馬祖近期拍板定案,預計在明年三月啟航,而高雄航線復航也正在評估當中;同時,重達5500噸、載客量642人的「新台馬輪」也將在明年三月交船投入交通運輸。但是居民呼籲儘速恢復的馬祖福州小三通,仍然受制於中國防疫的邊境管制與清零政策;地方甚至還有呼應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建造馬祖福州跨海大橋,達成兩岸通橋、通水、通電、通氣「新四通」的訴求。
連江縣政府每年總預算約48億元,其中46億元來自中央政府統籌分配及補助款,地方政府的自有財源只有2億元不到。因此,馬祖的基礎經濟建設高度仰賴中央補助,經費來自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國發會「離島建設基金補助」。
馬祖的日常運作和公共建設經費,90%仰賴中央政府公務預算和離島建設基金補助,地方政府只需自籌10%左右。根據連江縣政府「離島綜合建設方案」的公開資料分析,2010年至2022年財務需求總計約134.53億元,中央政府補助將近80億元,離島建設基金補助31億元,而地方政府只負擔約23億元。
以2019至2022年為例,離島航運交通總經費約14.2億元,中央政府出資8.4億,離島基金補助將近3.9億,地方政府只負擔1.88億。衛生福利經費2.47億元,地方政府負擔7400萬元。馬祖酒廠升級擴廠計畫經費8.5億元,離島建設基金出資5.85億。觀光行銷與旅遊品質提升計畫經費9500萬元,中央預算和離島建設基金就各佔4000萬元。
前瞻計畫補助縣政府活化梅石聚落的軍士官特約茶室,未來轉型青年創業基地和軍營風格背包客棧,建造5.92億元的梅石演藝廳,未來提供在地劇團與音樂會演出。補助興建5.13億元的樂活多功能體育館和社會福利中心,以及耗資1.9億元的立體停車場;也補助北竿鄉1.42億元推動城鄉發展均衡計畫。但是打開連江縣政府網站的前瞻計畫專區,卻只有顯示一項遊客中心的規劃設計正在進行中。立法委員洪申翰就曾多次表示,中央長期挹注資源,政績卻被地方收割代言。
不見觀光立縣應有的政策視野
馬祖1.3萬人口能設縣,南北竿島距離僅8公里就擁有2座機場,也有縣立醫院、碼頭港口、以及即將完工的劇場演藝廳和棒壘球場。《天下雜誌》2022年評選連江縣是縣市競爭力非六都第一名、施政分數全國第三名的縣市,而《遠見雜誌》更是7度將劉增應評選為五星縣長。人口只有金門、澎湖的十分之一左右,卻享有幾乎同等規模的中央資源挹注,中央挹注的經費來到地方,實際運用情況卻未受大眾嚴格檢驗。
受惠於疫情期間盛行離島旅遊偽出國,觀光人數從20年前每年10萬人,成長到今日每年已經超過20萬人。馬祖以觀光立縣,政府機關對觀光旅遊的理解,卻還停留在20年前「旅行社 — 遊覽車 — 名產店」的旅行團模式;單押藍眼淚帶來的一次性觀光財,缺乏整體規劃和品牌化、產業化的想像。甚至GoogleMap地圖資料過時已久,街景照片還停留在2013年的景象,有些地方至今仍然沒有任何道路資訊。
馬祖人代代相傳的私釀老酒家家戶戶各領風騷,傳統釀酒文化有發展成釀酒產業的龐大潛能,卻受限於民營酒廠的法規限制尚未鬆綁。許多村落的閩東傳統石屋聚落來不及受到限建條例保護,水泥建築的高度競賽,破壞海景地平線,繼續往天際線侵略。依山傍水而建的大量軍事據點荒廢已久,縣府不知如何活化運用,時空凝滯的戰地文化空間只能繼續閒置。環島公路的絕美海景被久未修整的叢生雜草遮蔽視線,加上道路凌亂的人孔蓋和柏油補丁,公路旅行的體驗大打折扣。
近年中央和民間合力推動馬祖國際藝術島、地方創生、舞台劇團、馬拉松路跑、梅花鹿無人島、暗空、水上SUP,才逐漸刺激縣府單位打開些微觀光立縣應有的政策視野,原來觀光政策即是環境政策,即是文化政策。
馬祖先民以捕魚維生形成漁業村落,軍管時期大批駐防部隊撐起地方生意,轉型觀光島嶼以後又進入大開發時代。水泥是自然與文明的邊界,澳口、漁村、海景緊緊相依的文化地景,被早年缺乏長遠規劃的填海造陸工程,以防波堤、消波塊和柏油路粗暴取代澳口、沙灘及生態棲地;直到近年地方政府靜下心來,重拾聚落保存與地方創生,才知道為時已晚。
馬祖發展困境的核心問題是缺乏住宿空間、缺乏合法用地、缺乏足夠人力,造成生活機能不足,產業類型單一,青年回流受阻。
長年以來,地方政府缺乏土地規劃的長遠政策,沒有公共設施、住宅區、商業區、產業用地的整體思考。地方政府也還沒意識到,高度流動的觀光客帶來的是短期消費,在地居民才是地方經濟的消費主力;所以必須提升常住人口,創造內需消費市場,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經濟,吸引青年回流,發展多元產業。
「捕蜂捉蛇應該是產發處的業務,落石鋸樹應該是工務處的業務,民宿安檢應該是交旅局的業務,道路積水應該是環資局的業務,還有動物活體是產發處的業務,動物大體是清潔隊的業務。」前基層消防員 Eason(化名) 說。
「這些事情統統都不是消防員的法定勤務,如果出勤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我們其實是沒有什麽保障的。」
「你說各個局處都在互踢皮球?這樣講太誠實、太露骨了,會得罪很多人喔。你應該說是政府單位的橫向連繫不足,要這樣講才會好聽啦。」Eason 自嘲的說。
從兩岸縫隙生長出來的馬祖認同
馬祖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近海,四鄉五島過去分別屬於連江、長樂與羅源,中華民國敗走台灣後,將馬祖列島統一劃分給連江縣政府管轄,如今和對岸的連江縣人民政府隔海相望。雖然以連江立縣,多數馬祖人其實來自長樂。
老一輩馬祖人的成長經歷與戰爭記憶緊緊相扣,在「單打雙不打」的動盪年代,中國解放軍毋須飛彈,使用傳統火砲就能直接轟炸馬祖。軍黨政合一的戰地政務時期,行政首長由軍人擔任,將級司令、校級縣長,居民的作息起居跟隨著駐防軍隊的律定活動。「枕戈待旦」、「奮戰到底」、「軍民一家,同島一命」、「獨立作戰,死裡求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建設馬祖,光復大陸」、「發揚馬祖精神,爭取最後勝利」等隨處可見的政戰口號與精神標語,如同止痛的嗎啡或快慰的春藥,時刻提醒著前線軍民肩負守衛疆土的重大使命。
矗立在各鄉各村的蔣介石銅像,象徵絕對效忠領袖的威權統治,也見證國家戰時體制的強勢介入,如何改造馬祖列島的文明景觀。它帶來整齊劃一的思想規範,築起重重險阻的碉堡陣地,植入遠方陌生的內戰情仇,建立絕對服從的社會秩序。所以白犬島被更名為莒光島,山隴村成為了介壽村,牛角村是復興村,鐵板村是仁愛村,西尾村則是四維村。民房與土地被軍隊強行佔領,村民被強制編入民防自衛隊,觸法視同軍人以軍法審判;就連日常使用的馬祖話,也成為禁說方言政策下的犧牲品,造就今日馬祖人亟欲挽救的母語斷層。
馬祖與金門承載著相似的戰地基因,但是擁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馬祖話源自中國福州,屬於閩東語系,因此馬祖人與福州人溝通無礙,只是仍有些微差異,例如軍事用語的遺留痕跡,以及一些經過在地化的特有講法。
小三通時期,馬祖的南竿北竿與福州的黃岐馬尾是經濟文化的一日生活圈,互相通商、通婚、置產。就算來往緊密,馬祖人對中華民國的強烈認同感,是劃分彼此的微妙軸線。過去信仰反共救國,今日崇尚民主自由,絕大多數居民深信「經濟依靠中國,政治靠向台灣」才是馬祖的生存之道;即使血緣、文化、語言相近,馬祖人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早已不同,若能維持現狀,才是彼此相安無事的最大公約數。
馬祖人在台灣會說自己是馬祖人,但是到了中國,卻會說自己來自台灣。夾身兩岸之間,馬祖人已經長出屬於自己的鄉土意識和地域認同,比起連江,居民們其實更認同馬祖二字。過去30年間,官方和民間幾度推動連江縣正名為「馬祖縣」的意願普查及連署提案,也獲得居民支持,卻顧忌被誤認是呼應台灣獨立而無疾而終。事實上,聲稱擁有主權的中國,如今也把馬祖列島劃分為「連江縣馬祖鄉」。
從大陸邊陲到群島前線
連江縣政府既處理地方內政,也直接面對兩岸問題。馬祖列島距離中國福州僅僅20公里,從軍事衝突到冷戰對峙、開放交流,直到近年雙方關係再度逐漸緊張,70年來,中國對馬祖的騷擾與威脅從未停歇。今年中國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再讓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闖入金門空域的無人機,以及飛越馬祖海域的飛彈。
馬祖和台灣有著全然不同的歷史記憶,1895年清日《馬關條約》以及1979年美國《台灣關係法》都沒有包含馬祖列島。馬祖不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也不在美國主要防衛範圍,卻捲入了國共內戰,招來解放軍的大規模砲擊,也帶來國軍駐防的戰時體制。
冷戰對峙時期,馬祖是海上的柏林圍牆、海上的板門店,是西方世界與共產國際的交界。後來兩岸破冰,開啟民間交流,馬祖是被戰爭凝結的島嶼,是被時代遺忘的前線。如今台灣與中國再度緊張,馬祖又再度成為抗中保台、同島一命的民主最前線。過去被迫捲入中國內戰,現在必須為台灣而戰,被國族敘事和地緣政治左右命運,是馬祖人曲折無奈的歷史宿命。
時至今日,在南竿島珠螺村與西莒島青帆村,仍然看得到一排排整齊的白色房舍,是韓戰時期美軍顧問團的軍官宿舍和情報部隊指揮基地。當年派駐馬祖的美軍負責後勤運補及訓練部隊,既監視共產中國政權的發展動向,同時也監視蔣介石政府是否冒進發動反攻。居民說,當年美軍將房舍外牆漆成醒目白色,其實也有明示解放軍切勿肆意濫炸的示警意味。
地理位置隸屬中國福建,政治體制卻割讓給台灣,老一輩居民深信中華民國是民主自由的正統中國,年輕世代則更加認同台澎金馬才是彼此的命運共同體。從中華民國的邊陲疆界,過渡到台澎金馬的國族想像,「同島一命」的戰地精神早已世世代代深入骨髓,馬祖人時常思索叩問的是,「抗中保台」的代價將會有多大?
戒嚴軍管時期遺留的諸多轉型正義問題還未解決,本島與離島的稱呼,標示著以台灣為本位的主從關係。馬祖人擔心政治局勢帶來的戰爭風險,也擔心戰事爆發時被棄守前線,更擔心被台灣獨立建國的未來想像排除在外。
「對抗中國以保衛台灣,那我們馬祖怎麽辦?」
「金馬地位的尷尬、身分的曖昧,它的未來是大家刻意迴避面對的;但也就是它已缺乏實質的戰略價值,中國不會冒然占領它,反而在政治上可以牽制台獨──你們怎麼處理金馬?也許不久就會有金馬人提出自己的前途論述吧,畢竟國際形勢的裂變,必然會激發當事人的反思。」 — — 資深記者康文炳
而比起軍事威脅,馬祖人面對的日常紛擾更為真實。白天有空氣污染造成霾害,晚上則是大量漁船的集魚燈形成光害。中國漁船在莒光島四周投放章魚籠與延繩釣,危及馬祖近海漁業,海巡署疲於驅趕越界的漁船和偷渡快艇,甚至還有停泊在碼頭的船隻差點被偷渡客開走。長期抽砂使得深埋的海底纜線外露海床,再受到船錨、底拖漁網、補蟹籠破壞,造成馬祖列島偶爾斷網斷訊。
每逢風浪過後,來自福州市閩江口的海漂垃圾大量堆積在馬祖沿岸沙灘,嚴重影響海洋環境。根據監察院2015年的調查報告,馬祖每年平均花費1800萬元委託鄉公所、民間團體、當地居民以及軍方協力淨灘,以求維持最低限度的環境品質。長期參與淨灘的居民指出,根治海漂垃圾必須從源頭管制,但是涉及兩岸事務,已非地方政府的層級權限所能處理,問題幾乎難以解決。
中國船隻違法越界盜採海砂在2020年達到高峰。居民在岸邊清晰可見單日動輒上百艘的抽運砂船,遊走在馬祖6000公尺禁限制海域邊界大量抽採海砂,而海巡署的執法管轄權對於界線以外的抽砂作業束手無策。南竿和莒光之間的海域是沙子沖積最豐富的區域,中國船隻在邊界外抽砂,仍然直接衝擊馬祖的生態環境、地貌景觀以及漁業發展。
沿岸細沙大量流失、礫石裸露,螺貝類失去營養物質與棲息地,加上中國漁船過度捕撈;每年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漁汛開始遲來,漁獲更是明顯大量減少。漁民賴以維生的天然漁場已經大幅縮減,只能改養殖淡菜、花蛤銷往台灣,居民也開始在各村沙灘與澳口放流魚苗,試圖復育補救。
家鄉解嚴三十年的未竟之業
以政黨政治的角度,今年選舉是掌握行政資源的國民黨當權派之爭,遭遇地方首次成軍的民進黨陣營挑戰。縣長系統支持的副縣長王忠銘,對決曹氏家族力挺的地政局長曹爾元,現役團隊決戰前朝人馬,加上在野陣營李問的熱情參戰。縣長最後由當權派王忠銘勝出。
若再深入分析,其實是國民黨主流派分裂,以及在野非主流派和李問團隊所構成的多方賽局。例如北竿鄉長之戰就是國民黨內戰,鄉民代表王建華出馬挑戰現任執政系統所支持的吳金平。而東引鄉長之戰,則是退出國民黨改披綠色戰袍的村長曹恆勇,挑戰現任鄉長林德建。結果同樣是當權派的吳金平、林德建拿下。
對台灣人來說,馬祖是兩岸對峙的民主前線,是遙遙遠方的國之北疆;但是對馬祖人而言,馬祖列島是遺世獨立的海洋群島,更是從小生長、安身立命的家鄉。昔日中華民國的敗退,偶然將台灣與馬祖的命運串連在一起,馬祖飽經彼岸中國的砲火猛烈轟炸,悍然保衛大後方的「本島」台灣;如今中央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則必須肩負起團結彼此、打造新認同的責任,在已無煙硝的戰場,用民主的選票決勝。
「兩家便利超商、兩間航空公司、兩個政治黨派,多元競爭促進島嶼繁榮!」兩年前李問插旗成立民進黨連江縣黨部,隨即積極走訪四鄉五島村庄鄰里,請益地方耆老,也勸進有志青年。今年整軍備戰捲土重來,李問領軍參選縣長,並在四鄉五島全境一共提名9位議員、鄉長、鄉民代表、村長參選人,全面投入基層選舉。
攤開參選人們的出身背景,有民宿老闆、水電師傅和青年船長,也有資深公務員、資深導遊與退役老兵;橫跨老、中、青三個世代,這些人雖然是政治素人,對於剛加入的民進黨也不見得完全熟悉,但是對地方事務早已嫻熟上手,早已準備多年。此次投身選舉,他們所挑戰的盡是校園同窗、工作同事、家族同宗,或是動輒十多年交情的至交好友;然而他們也已有覺悟,唯有從政治層面親身參與,才有可能改變現狀,為島嶼的發展帶來新刺激,指引新方向。
儘管10位參選最後只拿下1席,詹庭語當選北竿鄉民代表,締造的政治意義已是非凡。「黨外時代」的到來,象徵馬祖人打破家族集團壟斷地方政治的長久盼望已成氣候,也宣告解嚴30年以來馬祖在野人士單打獨鬥的困境,就此邁入團隊作戰的新時代。
既是彌補民進黨過去對馬祖的輕忽,也是描繪台灣真正成為群島國家的想像;李問集結在地青年與在野人士,掀起的「陽光新浪潮」正撲向馬祖四鄉五島,力拚突破馬祖政治的天然屏障,完成台灣最後一塊民主拼圖,也力拚完成馬祖解嚴30年以來的未竟之業。